- 微型傳感器揭示蝙蝠利用視覺和聽覺高效捕獵
- 來源:Leibniz Institute for Zoo and Wildlife Research 發表于 2025/9/19

圖片來源:Jon A. Juarez,Leibniz-IZW/Jon A. Juarez
近日,由奧胡斯大學的 Laura Stidsholt 和萊布尼茨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研究所(Leibniz - IZW)的 Christian Voigt 領導的研究團隊,通過微型傳感器研究發現,蝙蝠在有光環境下捕獵時會同時利用視覺和聽覺,從而更高效地捕獲獵物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。
蝙蝠是夜行性獵手,通常利用回聲定位,即快速發出高頻超聲波并評估回聲來定位。但它們也保留了對人類可見光譜光的視覺功能。研究團隊為 21 只普通夜蝠(Nyctalus noctule)配備了高科技微型傳感器,這些傳感器能夠記錄光照條件、超聲波叫聲和蝙蝠的運動等高分辨率數據。通過分析環境亮度、超聲波叫聲的間隔和音調、翅膀拍打的頻率和強度以及飛行速度等數據,研究人員探究了蝙蝠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和不同行為(通勤和覓食)時的行為差異。
分析結果顯示,在通勤過程中,蝙蝠的回聲定位和飛行行為不受環境亮度變化的影響。然而,在覓食飛行時,與黑暗環境相比,在明亮環境中普通夜蝠的回聲定位叫聲頻率降低了一半,同時叫聲響度提高了 7 分貝。Laura Stidsholt 指出,當有足夠的光作為補充感官信息時,蝙蝠會減少對獵物的聲學追蹤。與此同時,研究發現蝙蝠在有光環境中翅膀拍打更有力,接近昆蟲的速度比黑暗環境中快得多,黑暗環境中平均覓食速度為 5.2 米 / 秒,而在有光條件下達到 7.9 米 / 秒。
這表明,蝙蝠在有光環境下捕獵時,會結合視覺和聽覺信息,在瞬間的互動中更高效地捕捉獵物。此前專家認為蝙蝠的視覺,尤其是在黃昏時,不足以精確追蹤獵物,而該研究結果挑戰了這一觀點。Christian Voigt 總結道,這項研究首次直接證明了蝙蝠在覓食時依賴多感官信息,凸顯了其感官系統的非凡靈活性。
- 如果本文收錄的圖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在24內核實刪除,謝謝!















